保险消费者在保险消费中偶有遇到的烦恼,在银保监会今日发布的侵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典型案例中均有提及,据悉,这是银保监会首次发布侵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典型案例。
为加强消费者风险提示,增强社会公众风险识别和自我保护能力,银保监会发布的这份保险消费风险提示
通过电话渠道购买人身保险产品,要注意以下事项,防范消费风险
一、了解保险产品的性质,根据保险监管规定,人身保险电销渠道限于销售普通型和分红型人身保险产品。
二、了解保险产品的关键信息,如保险产品名称、保险责任、责任免除、保险金额、保险期间、缴费期间、退保损失等,做到心中有数,以防被误导。
三、收到保险合同后,应及时阅读合同条款,发现误买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的,可在犹豫期内无条件解除保险合同,保险公司除扣除不超过10元成本费以外,退还全部保费;解除一年期(含)及以下人身保险合同的,保险机构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
四、如遇电话销售人员误导宣传的,可向监管机构投诉。
故意夸大保险产品收益,误导消费
一、正确认识保险保障功能。保险产品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人身保险以人的生命或身体为保险标的,在被保险人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时给付保险金。
二、勿受高息诱导。有的销售人员在推销人身保险新型产品时,存在以历史较高收益率进行披露、承诺保证收益等销售误导行为。消费者应提高警惕,理性对待销售推荐行为,树立科学保险消费理念,认真了解保险合同条款。
保险业务员隐瞒重要信息、代抄风险提示语
一、确认好合同重要信息再签字。保险消费者应理性对待销售推荐行为,在抄写风险提示及签字确认前仔细阅读合同条款,认真评估产品是否符合自身需求及风险承受能力,切勿盲目签字确认,更不要让他人代签。
二、认真对待保险公司回访。回访制度不仅督促保险公司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也有助于固化关键销售过程,以便产生纠纷后查明事实。保险消费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回答回访问题,如不了解保险条款相关内容等,要及时向保险公司咨询,切勿盲目回答“清楚”、“明白”、“知道”等。
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