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即将开幕,保险业近日发布财产保险服务方案,有关保险机构将为此次博览会提供总保额达350亿元的风险保障,并提供全过程风险管理服务。这是保险发挥风险保障核心功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当前,我国保险业加速回归保障本源,逐渐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减灾防灾到进出口贸易,从国家铁路建设到国产大飞机项目……背后都有保险业保驾护航的身影。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保险业累计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5263万亿元,赔付支出7965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财产保险业务赔款3625亿元,同比增长16%。
“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高。”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说,1至8月,出口信用保险保费收入100亿元,承保金额2.5万亿元,为稳外贸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服务民生方面,大病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保险以及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等发展势头较好,尤其是在为特殊群体提供保险保障服务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业内普遍认为,保险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保险业的天然使命,必须和实体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协调发展,发挥好保险资金的优势。
银保监会资金部主任任春生表示,基础设施债权、股权计划等可以使保险资金直接投到实体经济的具体项目中去,不存在投资链条长、多层嵌套等问题,既能满足保险资金的配置需要,又能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在监管部门引导下,保险机构主动作为,把为经济社会服务作为业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优化资产配置,把保险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质效不断提升。但也应该看到,当前保险业发展质量离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保险业在转型过程中应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说,要着力服务于国家重点战略、重点领域、重点工程等,发挥好保险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提升农业、养老、健康等领域的保险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