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保险行业的“转型年”和“开放年”。
银、保监会合并,使保险业发展迎来阶段性里程碑。这一年,有迷茫,也有蜕变;有欣喜,也有反思。监管加强、保障回归、财险公司举步维艰、互联网公司来势汹汹……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困难的时期。时至年末,让我们一起回顾保险行业的变革之路。
合并年,改革开启
3月,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银保监会成立,一场属于保险业的改革徐徐拉开大幕。
这一年保险机构纷纷转型,不断拓展保障型保险产品,健康险成为新的保费增长极,保险姓保,回归保障,真正实现了关山飞渡;
这一年因为政策调整和价值转型保费增速在放缓。
这一年,罚单罚款创新高。以19号文为代表的监管政策频繁发布,直接体现银保监会的从严整治、从快处理、从重问责的监管高压态势。
这一年,保险高管人士频繁变动。对于新“掌舵人”来说,如何在逆市中抢占更多市场份额,获得更高的利润,无疑更为困难。
监管年,史上最严
1月22日,原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强调:继续加大保险行业的监管力度,从严整治、从快处理、从重问责,让监管“长牙齿”,让违规机构长记性。
在此之后,监管政策频出,罚单罚款再创历史新高!“从严监管”已然成为2018年保险监管的关键词。
3月,原保监会下发《关于调整部分地区商业车险自主定价范围的通知》,三次费改拉开帷幕。9月,陕西、广西、青海三地作为首批试点地区,全面放开自主系数。
5月4日,银保监会下发《关于组织开展人身保险产品专项核查清理工作的通知》,全面规范人身保险产品开发设计行为,并细致到产品条款、产品责任、产品费率厘定、产品精算假设、产品申报使用管理5个方面。
6月4日,银保监会对《保险实名登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目的是加强保险实名管理,规范保险业务行为,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
6月19日,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加强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行为管理的通知》,要求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提高对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行为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行为管理制度,加强从业人员合规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
7月,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商业车险费率监管有关要求的通知》(57号文),要求各财险公司重新报送商车险审批材料,为此次“报行合一”增加监管背书。8月,全行业财险公司分两批,依次在33个地区开始切换手续费上限新标准。
10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确认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为优质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提供长期融资支持,维护金融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19日,银保监会(含各地方机构)共开出行政罚单1302张,创历史之最!
银保监会本身作为监管部门,其存在的目的就是要防范行业风险,所以并不存在所谓的“从严监管”,而只是在弥补之前的某些监管漏洞,让政策法规执行得更到位。
转型年,健康险发力
随着消费者保障需求不断提升,以及监管政策加速收紧,健康险已经成为各险企拓展保障型产品的重点发力对象。已经成为成长最快的产品类型。
银保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10月,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3358.35亿元,同比下降1.85%。其中,保险业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4714.01亿元,同比增长22.69%。由此也能看来健康险产品,已经在稳定新业务规模和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